当时,罗敏和卢智刚刚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。
第三,哲学分工精细化致使专门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占极少数,加上不同哲学方法论流派莫衷一是,使得不同哲学研究人员对科学的哲学视角与主张都不相同,往往让人无所适从,间接致使绝大部分科学家对科学哲学的工作完全不了解、认识片面零碎或仅止于部分哲学或哲学史知识。疼痛是内心的主观感受,而不是可观察的身体反应。
例如,疼痛就是某些行为规律或倾向:颤抖、冷汗、心跳加速、流泪与发出哀号等声音。第一,哲学是一门内容极其庞大的学科,有数千年的研究历史。高度分工使得科学哲学研究课题范围缩小化。如同当代科学各学科、各课题组实验室的高效分工,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推进,科学研究只有逐渐在细微的经验问题上投入大量资源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争取发表的空间。问题是谁感受到疼痛了呢?是整个人列计算机的每个士兵都感到疼痛还是文官们感到疼痛?或是负责读写头的士兵们感到疼痛?看起来,功能主义无法解释人的意识问题。
他学习了物理学、生物学、心理学、认知科学与脑神经科学的知识,并且掌握了人脑看到红色的所有相关科学知识,尽管从未亲眼见过红色,但当他摘下眼镜的那一刻,手上鲜红的苹果让他第一次看见了红色。如道德心理学强调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,必须预设我们的身体行动是心理因果导致产生的,也就是心物因果。我们应发扬这样的风格,相互谦让、多作贡献、少要所得。
第四,交叉开课选课,需要打造适合跨学科培养的专门课程,编写新的教材。激发科学家的好奇心和研究激情,培育良好的学术生态。交叉学科的形成是一个艰巨且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,带有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、自组织和涌现特性,是水到渠成的事,无法预先设计,更不是由权威部门、机构或者个人说了算的。武汉大学供图 概念:学科交叉研究与交叉学科 首先,作为一个学科,它要有学术共同体。
营造自由探索、平等互利的氛围。当然,交叉学科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这期间会有很多困惑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第八,完善适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,包括选择合适的评审专家、延长评审过程、优化申诉机会和渠道、提醒评审专家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等。第二,要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。(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李思辉、实习生马玲玲根据作者在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上的讲座内容整理,标题为编者所加,文章经作者审定) 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一般来讲,一个学科的成立必须有以上条件的支撑,交叉学科也不例外。
当前的交叉学科发展存在一个普遍现象:先争取获批一个交叉学科,以此取得资源和政策支持,来推动学科交叉研究。作者:韩启德 来源: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:2023/10/8 9:13:12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韩启德院士:学科交叉研究不是做拼盘 文 | 韩启德(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协名誉主席) 上世纪90年代末期,我对医学的交叉研究萌发了兴趣,刚好在2000年北京大学、北京医科大学两校合并之时,王选院士希望我做一件事推动北大一些学科的交叉研究。时至今日,当初的生物学已经在不断的学科交叉中融合边界,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命科学。但实践中看到的结果是拼盘效应、貌合神离,助推浮夸之风,不可持续,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。
第二种是从物质第一性出发来思考问题,它往往产生重大原始创新,但是难度极大。第三,双聘和兼聘的选择,因其间涉及工作量计算、成果归属、待遇等问题,需要探索具体的体制机制。
第三种是从解决重大而困难的实际问题出发,这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研究也比较容易产生原始创新,至少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。美国华裔生物学家钱煦教授曾主张:做6分贡献,要4分所得。
当然,如有必要,不妨签订必要的合作协议,有时丑话说在头里亲兄弟明算账反而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,使合作关系更加和谐长久。范式越精确,涵盖面越广,那么它作为对反常的一个指示器就越灵敏。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为学科交叉研究搭建平台,制定积极的鼓励性政策,千万不能急于求成、拔苗助长。第一种是类推,这是最常见的模式,属于从已有成果出发,顺从既定范式,做出原始创新的可能性不大。当原有的学科体系无法解决我们现有的问题时,自然会促使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汇聚一堂,相互借鉴与合作,开展学科交叉研究。当时的我们满怀一腔热血,同仁之间互相鼓励、互相帮助,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前沿交叉成果。
我主张相对保守一些,如履薄冰、认真小心。最后,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不可混为一谈。
保障: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如何使学科交叉研究得到保证?我认为因地制宜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根本保障。推崇和而不同、兼容并包的风尚。
随着物质科学的不断进步,实验胚胎学、分子遗传学、生物物理学、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扶摇直上。只有在真正掌握好本学科范式的情况下,才可能为原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,才有可能、有资格跨入别的学科领域。
新的交叉学科真正形成之前,学生的机构归属、培养方式和基本要求仍然不能脱离原有学科。在他的鼓励下,我在校长办公会上自告奋勇负责组织学科交叉研究。这在当前管理体制机制下,有一定合理性。发现反常现象是创新的前提,而反常只在范式提供的背景下显现出来。
弘扬科学精神,倡导科学家精神,培养科学家专注、执着、诚实的美好品德。以生物学为例,早在生物学学科形成之前,就已经出现了生理学、动物学以及植物学的相关研究,直到19世纪初才明确这种研究生物的结构、功能、相互关系的学科为生物学。
库恩曾经说过:拒斥一个范式而又不同时用另一个范式去取而代之,也就等于拒斥了科学本身。条件:精诚良好的合作关系 独木不成林,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团队同心协力。
事实证明,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取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在本学科做得最好的学者,或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一招鲜技术和方法的学者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当前的交叉学科发展存在一个普遍现象:先争取获批一个交叉学科,以此取得资源和政策支持,来推动学科交叉研究。在此我愿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,我们在探索交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不确定的问题,以及解决的办法。第四,交叉开课选课,需要打造适合跨学科培养的专门课程,编写新的教材。当然,如有必要,不妨签订必要的合作协议,有时丑话说在头里亲兄弟明算账反而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,使合作关系更加和谐长久。
其中的关键在于,能否提出创新问题?科学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三种模式。新的交叉学科真正形成之前,学生的机构归属、培养方式和基本要求仍然不能脱离原有学科。
我把自己的心得概括为6点,分别是概念、动力、根本、条件、保障和基础。实际上,强大的原始创新动力会促使研究者采取第二、三种模式,而这两种问题模式往往倒逼大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,乃至突破原有的学科范式。
时至今日,当初的生物学已经在不断的学科交叉中融合边界,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命科学。从生物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:学科从来就没有固定的界线,处于不断流动之中,在相互交叉与融合过程中发展,分与合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。
发布评论